探析资本与足球,为何欧足联要设置财政监管?

来源:足球直播吧
英超豪门曼城因涉嫌多个赛季违反联赛财务规定,遭到英足总的调查,实际上,几年前他们就曾因涉嫌违反财政公平法案,被欧足联重点关注过。

为优化足球投资环境,控制投资风险,预防经济对足球带来的负面影响,前欧足联主席普拉蒂尼于2009年首次提出立法建议,2010年,欧足联宣布财政公平法案(FFP)将于2013-2014赛季后正式生效。

该法案规定俱乐部的投资与收入需达到平衡,俱乐部整体亏损不得超过500万欧元。近年来AC米兰、国际米兰、巴黎圣日尔曼、尤文图斯等队均因违反法规遭受处罚。

众所周知,如今足球大可称作投资人的游戏,各个球队之间场上比的是实力,场下比的是财力,既然如此,欧足联以及旗下各联赛为何还要设置财政规定呢?

若欧足联取消一切财政限制,俱乐部所有者可以随意花钱、随意买人、随意挥霍,造成的第一个严重后果人尽皆知,那便是贫富差距悬殊导致的两极分化。强队会越来越强,弱队会越来越弱,尽管可能有个例产生,但大方向不会改变。

钞票并非空气取之不完用之不竭,那些黄金推挤成山的财主富豪,若花钱如流水肆意挥霍,早晚有弹尽粮绝的一天。更何况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经济系统早已脱离人的掌控“另立门户”,在这庞大、紧密、高速运转的天罗地网之中,每一个体(无论贫富、无论情愿与否)都必须充当齿轮,随着经济这台庞大精密的机器循环往复。

而对那些处在金字塔顶端的亿万富豪而言,经济规律早已印入潜意识之中,准确的说,不是他们在支配经济,而是经济在支配他们,也许这种支配是潜移默化的。那么,如果经济有自己的思想,它的底层欲望是什么呢?当然是盈利,也就是资本的繁殖。就足球而言,想要快速达成目的、实现资本繁殖的硕果,投资流量最高、球迷最多、成绩最好或潜力最大的球队是唯一的捷径。

从盈利这一根本目的出发,绝大多数投资人都会选择为强队下注,当然,也有极少数人为情怀及潜力注资弱队,但毕竟只是个例。

由此一来,每支强队都拥有雄厚的财政背景,而每支弱队则相比之下“饥寒交迫”。在本就强弱分明又贫富悬殊的局势之下,若不加以财政限制,后果可想而知。

据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一份调查表明,欧足联旗下53个成员国顶级联赛的球队,真正实现盈利的只有8支,其余通通亏损。这意味着什么?投资足球是摆明了的赔本生意。而足球不是慈善事业,老板们也并非都是大发慈悲的慈善家,当巨额投资无法带来回报,甚至难以收回成本,而集团旗下核心产业行市下跌时,全身而退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也就是说,看似富丽堂皇的金元足球,实际上只是虚无缥缈的泡沫幻影,泡沫破灭的那天,也是这场“足球梦”醒来的那天。

这样一来,足球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跟风入场——疯狂注资——亏损严重——知难而退,而投资人撤出,面临着巨额债务与一大堆烂摊子,俱乐部无人接盘,便注定逃不过破产的命运。一旦宣告破产,球员怎么办?球迷怎么办?工作人员怎么办?青训梯队怎么办?俱乐部怎么办?如果破产的球队层出不穷,联赛又该怎么办?足球又该怎么办?一连串的蝴蝶效应必接踵而至,这已经不是经济的问题,而是足球本身的问题。

若将视域扩大,跳出足球的范畴,更为细致深入的探讨足球与经济的关联,也许能够进一步得出直达本质的结论。

首先需弄清一个问题,足球俱乐部的本质是什么?俱乐部最初是如何形成的?追溯到前职业化时期,俱乐部无非是民间团体,一群志同道合的球友联手组建了球队,目的是尽情享受足球这项运动的乐趣并通过集体的力量实现自身价值。

渐渐的,地区联赛、全国联赛、洲际杯赛纷纷成立,这时俱乐部的意义已不只针对内部人士,球迷这一群体相继问世。那么对于球迷而言,俱乐部又意味着什么呢?其实和球员大同小异,虽然身份不同、立场不同、职责不同,但球迷支持心爱的球队,也无非是因为喜爱足球这项运动,并渴望通过与集体的融合寻求荣誉感。

而随着金元时代的来临,金主们纷纷踏入足球净土,后果又会怎样呢?在那些金主眼中,他们所投资的足球俱乐部又意味着什么呢?不谈少数个例,也许意味着情怀、兴味与成就感,但最为根本的目的只有盈利。只有产生经济利益,或间接的经济利益(如推广宣传、文化传播等),一支俱乐部才对所有者来说具有意义,否则它就是破铜烂铁、一文不值。

如此说来,球队老板与球员、球迷的立场是完全不同的,甚至是针锋相对的。当钞票凌驾于足球之上的一刻起,足球最初的本质、内涵、象征都发生了改变,而且是转到了对立面。也许有人会说,明明老板和球员、球迷是站在同一阵线上的,老板花钱买人、球队实力增强、球迷心情愉悦,这难道不是积极响应吗?但这仅仅是针对表象,而不涉及内在本质。由此可以说明为何德甲坚持50+1政策,以及皇马、巴萨等会员制俱乐部为何坚守传统。

更重要的是,球队老板才是球队拥有者,对全队掌有“生杀大权”,而一旦所有者们将俱乐部视作赚钱工作或间接赚钱工具,那么俱乐部的意义就被完全颠覆了,资本统治下的足球俱乐部与一座工厂、一家金融机构、一辆出租车没有本质区别,都是盈利的手段罢了。而当这样的金钱至上价值观由上而下渗透到每个球员、球迷的脑海中时,不仅俱乐部本身被“物化”了,球员和球迷的思想也被“物化”了。

在高度资本化的环境下,足球的纯粹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商业行为与经济利益。球员丧失了对足球的乐趣,不再将足球视作心之所爱,而视为飞黄腾达的跳板。就连看似局外人的球迷也逃不过这个大染缸,当一支土豪球队花费巨资挖来当红球星时,你会被金钱的魅力所折服,当球员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背信弃义时,你会认为所有的道德规范与价值观念在钞票面前都不堪一击。有趣的是,如今定义一名球员,我们往往运用的概念是“身价”,这说明,一定意义来讲球员为了商品,可问题在于,商品从不是人,人也不可能是商品。

任何事物都有利弊两面,商业化无疑为足球产业带来了蓬勃发展,为球员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也为球迷增添了不少精神趣味。但正如其他产业一样,足球领域中商品经济内涵的负面效应同样不容忽视。

财政监管虽不可能改变经济规律的大方向,但起码能够在足球与资本之间划出一道分界线,尽可能缓冲资本漩涡的冲击,并让足球尽可能维持清澈如初的原貌。